8月 26, 2012

楊牧的奇萊練習曲



2010年楊牧七十大壽,政大台文所於924-26日畢恭畢敬辦了國際學術研討會。我知道消息但無法分身北上。前陣子在誠品中友店見到論文集,書名《練習曲的演奏與變奏:詩人楊牧》,畢恭畢敬買回家。
我同意:如果一定得強迫歸類,不能又文又譯又詩又評,那麼,楊牧只好是詩人。研討會共有十三則精彩主題;講者,與楊牧交情匪淺者眾;諸文,廣述楊牧不同領域之初苗後果。召集人兼主編陳芳明老師用心頗深,論文集嚴肅厚實,楊牧跟隨著絕對應該一讀。十三篇小論文如下:
1。楊牧:臺灣現代詩的Game-Changer奚密
2。楊牧「奇萊」意象的隱喻和實現——以《奇萊前書》《奇萊後書》為例賴芳伶
3。抒情傳統的審思與再造——論楊牧《奇萊後書》郝譽翔
4。譯者楊牧曾珍珍
5。論葉珊的詩蔡明諺
6。鳥瞰的詩學——楊牧作品中的空間美學上田哲二
7。一首詩如何完成——楊牧文學的三一律張依蘋
8。讀楊牧《鐘與鼓》及其《詩經》研究許又方
9。重新活過的時光:論楊牧的「奇萊前後書」楊照
10。住在一千個世界上——楊牧詩與中國古典陳義芝
11。生死愛慾的辯證——楊牧詩文的協奏交響陳芳明
12。孤獨的幾何:楊牧詩的數學美學石計生
13。文學自傳與詮釋主體——論楊牧《奇萊前書》與《奇萊後書》鍾怡雯
高手齊聚,比招何其精采,我不敢多言,只默默觀看各路劍道,偷學武功。通本看來,關注多集中奇萊意象。奇萊意象對於楊牧的自然與文學二重生命,都有刻骨到心的影響,此論點早已無庸置疑。賴芳伶說:
「花蓮的山海自然與楊牧一直維持著強烈,靦腆的秘密關係,使他把潛在的創造力接合到相關的神話傳說,從而構築一抽象的總體象徵。楊牧所有詩文中的自然生息,一方面綴連敘事的背景,同時轉化成象徵修辭,生發出無窮的詩的蘊藉。」(44-45頁)
鍾怡雯說:
「對於楊牧而言,『奇萊書』是詩的自傳,作家的心靈史,揭示一個詩人如何涉時間長河無盡的追尋……」(419頁)
再多重複的敘說,也不能減損奇萊的秘密。其他有關:詩作前後期的質變,散文韻味的由來,學術生涯的影響,古典文學的沈積,翻譯的成就,以及日本、原住民、漢文化、西方等多重文化的衝擊與內化等等,都有相當深刻的論述。石計生老師(奎澤石頭)的詩集之一就叫做《孤獨的幾何》。這本我沒有,所以對於老師以自己詩集之名論楊牧這件事,非常好奇。特別傷感的是上田哲二,楊牧作品日譯本幾乎都由上田哲二所譯,他今年四月溘然長逝,來不及看到這本論文集問世。
翻來讀去,似乎沒提到《陸機文賦校釋》。我相當喜歡這本小書,2008年曾有小文記之:「重讀楊牧:《陸機文賦校釋》」。似乎也沒有找來音樂學者專論楊牧,其實,楊牧詩作的韻律絕與對是古典音樂有關。看看《時光命題》的「故事(用韻 Philip Glass, Metamorphosis 2)」。
假如潮水不斷以記憶的速度
我以同樣的心,假如潮水曾經
曾經在我們分離的日與夜
將故事完完整整講過一遍了
迴旋的曲律,纏綿的
論述,生死俯仰
一種迢迢趕赴的姿勢
在持續轉涼的海面上
如白鳥飛越船行殘留的痕跡
深入季節微弱的氣息
假如潮水曾經
我以同樣的心





這般節拍,這般韻文之韻,如何不是音樂?
奚密《楊牧:臺灣現代詩的Game-Changer》文中提到200911月下旬,台北辦了一場以楊牧為主題的座談會(27頁)。座談會我沒去,但我有當天楊牧簽名的海報。書友郭大哥知我仰慕先生許久,見海報簽名日是我生日,今年夏天,竟割愛將海報寄來。說:給我,我將比他更珍惜。
承郭大哥割愛,我很珍惜,視同珍惜觀看世界之雙眼般的珍惜。




8月 24, 2012

法國裸女咖啡杯


一時興起,臉書PO了個早餐咖啡杯,為法國Limoges地區瓷器名廠 Bernardaud 出產,杯名Paris6名裸女擺態眼神迷離,頗有歡愛意涵。應觀眾要求,將6名裸女分別亮相。




盤子躺了3名,姿態各異,肢體飽滿。




杯子上的第4名裸女,仍然躺著。


5名,只露出結實的臀部及大腿。


6名,只露出一隻腿和半邊臀部。

至於另一隻腿及另半邊臀部,大家自己想吧......如何?^^

8月 20, 2012

Cameron Carpenter



你看看: 閃亮亮緊身衣和白色高跟鞋
你看看: 一個人把革命練習曲彈成千軍萬馬
誰比 Cameron Carpenter 更有搖滾巨星的架勢呢?






8月 09, 2012

K.545 "Sonata facile" ~ 簡單莫札特 ~


整天聽李希特爺爺彈簡單莫札特。第一樂章,Allegro(快板)。門前有小河,後面有山坡。不煩不憂,太陽都出來了。






第二樂章,Andante(行板)。假裝燥動的天使莫札特,安靜下來的樣子。











第三樂章,Rondo(輪旋曲)。輪迴曲。小花貓輪迴曲。





8月 08, 2012

Große Fugue : 貝多芬大賦格


貝多芬晚期作品討論文字包括鄉愁薩依德,美學阿多諾,和反核大江健三郎,我還沒有勇氣看。在閱讀之前,我容許自己聆聽。
晚期的大賦格有幾種編制,單樂章的弦樂四重奏Op.133最為人知。聽大賦格需要安閒,獨寂,心孤,夜深,最好是兇風狂雨來襲,身心都自隔於有聲世界時。前兩天颱風鎖國,在家聽大賦格,四隻提琴猛過門外嘶吼雄獸。手邊兩個貝多芬弦樂四重奏全集,Budapest String Quartet Quartetto Italiano,我都喜歡









Alban Berg Quartett,圖音都太過豔麗。就是因為太過,其豔麗才令人如此不捨。




大指揮家心愛難言,留下 Chamber Orchestra錄音版本陪自己終老。1952年福特萬格勒爺爺與柏林愛樂,配上哥雅繪畫,一半強悍一半抵抗,卻又暖得如此難描。








1956年,克倫培勒爺爺與Philharmonia Orchestra。道道地地,不加糖不加水連冰塊也沒有的貝多芬。






作曲家自己改編的鋼琴四手聯彈,作品編號Op.134Jörg Demus & Norman Shelter彈出簡細賦格。




一首又一首,同首又同首。閉眼聆受的大賦格猶如靜暮星光,真實得與文字無涉。我常重複聽起首幾個長音,壓過不放的情緒,至終了然於心卻沒有解答,猶如一首拜神迴文詩


8月 05, 2012

工作隨想


這兩天真累壞了。颱風剛走,為了確認四場戶外音樂會場地無虞,週五、週六獨自開車來回勘查,算來兩天路程超過275公里。晚上音樂會後打著瞌睡再開40分鐘車回家,這兩天進家門的時間,幾乎趕不及灰姑娘變身的鐘響那刻。
今天都在昏睡,直到下午看航海王《機關城與鋼鐵巨兵》才振作起來。我喜歡航海王,有情有義的海賊夥伴,誇張不死的胡亂情節,每次都讓我笑得好開心。魯夫不管如何疲累都做他該做的事,做他想做的事。我要跟魯夫一樣的開心工作,因為這是我該做的事,是我想做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