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楊牧七十大壽,政大台文所於9月24-26日畢恭畢敬辦了國際學術研討會。我知道消息但無法分身北上。前陣子在誠品中友店見到論文集,書名《練習曲的演奏與變奏:詩人楊牧》,畢恭畢敬買回家。
我同意:如果一定得強迫歸類,不能又文又譯又詩又評,那麼,楊牧只好是詩人。研討會共有十三則精彩主題;講者,與楊牧交情匪淺者眾;諸文,廣述楊牧不同領域之初苗後果。召集人兼主編陳芳明 老師用心頗深,論文集嚴肅厚實,楊牧跟隨著絕對應該一讀。十三篇小論文如下:
1。楊牧:臺灣現代詩的Game-Changer╱奚密
2。楊牧「奇萊」意象的隱喻和實現——以《奇萊前書》《奇萊後書》為例╱賴芳伶
3。抒情傳統的審思與再造——論楊牧《奇萊後書》╱郝譽翔
4。譯者楊牧╱曾珍珍
5。論葉珊的詩╱蔡明諺
6。鳥瞰的詩學——楊牧作品中的空間美學╱上田哲二
7。一首詩如何完成——楊牧文學的三一律╱張依蘋
8。讀楊牧《鐘與鼓》及其《詩經》研究╱許又方
9。重新活過的時光:論楊牧的「奇萊前後書」∕楊照
10。住在一千個世界上——楊牧詩與中國古典∕陳義芝
11。生死愛慾的辯證——楊牧詩文的協奏交響∕陳芳明
12。孤獨的幾何:楊牧詩的數學美學∕石計生
13。文學自傳與詮釋主體——論楊牧《奇萊前書》與《奇萊後書》∕鍾怡雯
高手齊聚,比招何其精采,我不敢多言,只默默觀看各路劍道,偷學武功。通本看來,關注多集中奇萊意象。奇萊意象對於楊牧的自然與文學二重生命,都有刻骨到心的影響,此論點早已無庸置疑。賴芳伶說:
「花蓮的山海自然與楊牧一直維持著強烈,靦腆的秘密關係,使他把潛在的創造力接合到相關的神話傳說,從而構築一抽象的總體象徵。楊牧所有詩文中的自然生息,一方面綴連敘事的背景,同時轉化成象徵修辭,生發出無窮的詩的蘊藉。」(44-45頁)
鍾怡雯說:
「對於楊牧而言,『奇萊書』是詩的自傳,作家的心靈史,揭示一個詩人如何涉時間長河無盡的追尋……」(419頁)
再多重複的敘說,也不能減損奇萊的秘密。其他有關:詩作前後期的質變,散文韻味的由來,學術生涯的影響,古典文學的沈積,翻譯的成就,以及日本、原住民、漢文化、西方等多重文化的衝擊與內化…等等,都有相當深刻的論述。石計生 老師(奎澤石頭)的詩集之一就叫做《孤獨的幾何》。這本我沒有,所以對於石 老師以自己詩集之名論楊牧這件事,非常好奇。特別傷感的是上田哲二,楊牧作品日譯本幾乎都由上田哲二所譯,他今年四月溘然長逝,來不及看到這本論文集問世。
翻來讀去,似乎沒提到《陸機文賦校釋》。我相當喜歡這本小書,2008年曾有小文記之:「重讀楊牧:《陸機文賦校釋》」。似乎也沒有找來音樂學者專論楊牧,其實,楊牧詩作的韻律絕與對是古典音樂有關。看看《時光命題》的「故事(用韻 Philip Glass, Metamorphosis 2)」。
假如潮水不斷以記憶的速度
我以同樣的心,假如潮水曾經
曾經在我們分離的日與夜
將故事完完整整講過一遍了
迴旋的曲律,纏綿的
論述,生死俯仰
一種迢迢趕赴的姿勢
在持續轉涼的海面上
如白鳥飛越船行殘留的痕跡
深入季節微弱的氣息
假如潮水曾經
我以同樣的心
我以同樣的心,假如潮水曾經
曾經在我們分離的日與夜
將故事完完整整講過一遍了
迴旋的曲律,纏綿的
論述,生死俯仰
一種迢迢趕赴的姿勢
在持續轉涼的海面上
如白鳥飛越船行殘留的痕跡
深入季節微弱的氣息
假如潮水曾經
我以同樣的心
這般節拍,這般韻文之韻,如何不是音樂?
奚密《楊牧:臺灣現代詩的Game-Changer》文中提到2009年11月下旬,台北辦了一場以楊牧為主題的座談會(27頁)。座談會我沒去,但我有當天楊牧簽名的海報。書友郭大哥知我仰慕 先生許久,見海報簽名日是我生日,今年夏天,竟割愛將海報寄來。說:給我,我將比他更珍惜。
承郭大哥割愛,我很珍惜,視同珍惜觀看世界之雙眼般的珍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