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年出版,由羅基敏帶頭分析的《莎樂美》,這二天亂讀的就是這書。
莎樂美,是殺不了的美。
千餘年來,讓歷代畫家喚出來加衣添妝,讓王爾德寫出抛棄神性的劇本,讓理查史特勞斯為之大聲渴求音樂….原本無名無姓的聖經人物,後來卻以莎樂美之名豔冠歷代。少女赤腳嬌聲,拒絕國王的萬般賞賜,只索求約翰的頭。原本想用半個王國交換的七紗舞,最後換到施洗者約翰的頭。
這種場景何等迷魅,引發藝術家無數種靈感。這本書對許多藝術領域也都有連結。
美術,包括魯本斯、提香、莫侯、凱洛……畫作中的莎樂美,手捧斷首兼具狂喜與恐懼,沒有一張是靜悄悄,線條與顏色都在渴求、需索。
文學,王爾德於1893年出版劇本,自此莎樂美改頭換面,自希羅底手中,奪下女主角的地位。而比亞茲萊的插畫,驚世駭俗幾乎讓王爾德的劇本相形失色。
音樂,理查.史特勞斯根據王爾德的劇本,1905年改編成歌劇《SALOME》,於德勒斯登歌劇院首演。書裡找到首演舞台設計圖,首演人員的團體照,其中甚至包括理查.史特勞斯本人。總譜也節錄了。
莎樂美的藝術反叛形象實在太過鮮明,反而讓寫得用力的考證文字,失去辯解的立場。莎樂美存在於莫侯的層層油彩之中,王爾德的文學對白之中,理查.史特勞斯的嘶吟音符之中…藝術莎樂美有鮮明的存在證據,但考古歷史的莎樂美,卻隱晦得像旁邊的旁邊,或者影子的影子,幾乎沒有重量可言。
殺不了美的莎樂美。我自忖砍不下愛人的頭,仍然選擇莎樂美。在殺與美之間,我選擇了美。
這是莫侯(Mreau)。
這是凱洛(Cairo)。
這是提香(Titian)
這是魯本斯(Rubens)
這是比亞萊茲(Beardsley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