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27日我去了台北國家音樂廳,為的是Olivier Latry的Organ Recital。他是巴黎聖母院(Notre-Dame de Paris)大教堂管風琴的現任司琴手。
國家音樂廳的管風琴極難得動用,我記得曾聽過乙次,但是是誰?那年?曲目?印象淡得很。這回主奏者這麼大咖,我無法拒絕誘惑。其實那天有大活動,辦公室全員戒備,但我實在不甘心放棄Latry。4點50分活動順利進行到尾聲,將善後工作交給可信賴的同事們後,自豐原飛車到烏日高鐵站趕上5點39分的高鐵,到音樂廳已經7點。果然,每次熱血搏命都能換來一場好節目。
Latry的演奏技巧非常好,其實是最頂尖的音樂家。但我寧可說Latry不是音樂家,是司琴者。因為音樂家關心詮釋的觀點,司琴手只是依心演奏。他手長腳長像蜘蛛又像章魚,準確穩定的在三層手鍵盤、30個腳鍵盤及61個音栓的世界裡移形換位,但我就是感覺不到Latry炫技的意圖,當然也聽不到過甜的音樂張力。不過日常,何須誇飾。就是因為平常心的對待,反而感覺不到他驚人的技巧,體認到這點時我好吃驚。
當晚第一首就是巴哈著名的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(Toccata et fugue en re mineur BWV565),響出第一個音形後我就被震攝住了。接著是法朗克、魏多爾、韋耶納、阿蘭、隆格雷、里泰茲、杜普瑞等人的曲子。有的澎湃有的細語,管風琴真的要現場聽才算數,CD實在無法如實重現呀。
最難忘的是兩首即興曲(Improvistion)。即興曲一向是教堂司琴手必備的技巧,Latry選了「月亮代表我的心」以及「天黑黑」兩首。豐富的變奏,自由的主題,聽完這兩首先前無從想像的即興,我知道這次搏命北上是值得的。
我有買節目冊的習慣,這本是我看過最用心的節目冊之一,封面內文放了好多聖母院實景照片。文字更精采,首先講人:介紹23歲就當上聖母院司琴手的Latry。第二講建築,李清志撰文「巴哈與歌德式教堂」,從巴哈蓋房子,講到歌德空間與管風琴。第三管風琴小史:陳漢金「巴黎聖母院的管風琴音樂」乙文,從石構大教堂、演奏家門派寫到管風琴製造者,精要清楚。第四樂曲解說,也是陳漢金,沒有掉書袋而是適當導聆。第五請出管風琴家陳相愉寫「管風琴歷史沿革」,甚至貼心介紹台北國家音樂廳的管風琴基本資料。第六最要命,竟然寫巧克力。寫巴黎與巧克力的關係,放上拉特利獨奏會特製巧克力的照片,再註明巧克力達人的店家電話住址,而且就在台中。哎!
說真的,今年看的這幾場表演,實在太幸福了呀!
這段是阿蘭家族裡頭的Marie-Claire Alain在德國德勒斯登所錄下的,是當晚第一首曲目:巴哈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。彈的好,手腳動作及管風琴構造都有近距離特寫,我很喜歡。
這段是Latry演奏的巴哈第29號清唱劇序曲(Sinfonia from Cantana BWV 29),正是當晚第一首安可曲,背景是他當值的聖母院。好想去巴黎...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